元宵节

首页    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将在明天(226)到来,千家万户少不了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一系列活动,可大家对元宵节的起源和发展有所了解吗?下面由小编我给大家讲一讲。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在此佳节之际,新新精艺祝各合作伙伴的业绩节节攀升,再创新高,祝业界同仁和各位同事节日快乐,心想事成!

 

2021年2月25日 11:07
浏览量:0
收藏